胃痛病论坛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针灸学胃痛便秘泄泻
TUhjnbcbe - 2021/1/7 11:41:00
白癜风医疗机构        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zd/

1.治疗饮食伤胃型胃痛,除主穴外,还应加用

A.三阴交、内庭

B.膈俞、三阴交

C.胃俞、脾俞

D.天枢、梁门

E.期门、太冲

2.治疗便秘的主穴,除天枢外,还有

A.神阙、足三里、公孙

B.支沟、大肠俞、上巨虚

C.上巨虚、阴陵泉、水分

D.支沟、下脘、关元

E.支沟、足三里、中脘

3.患者大便排出困难,腹中冷痛,面色?白,畏寒喜暖,小便清长,舌淡苔白,脉沉迟。治疗除主穴外,还应加用

A.合谷、内庭

B.太冲、中脘

C.脾俞、气海

D.神阙、关元

E.足三里、气海

答案与解析

1.D

答案解析:治疗饮食伤胃型胃痛,除主穴外,还应加用天枢、梁门。

2.B

答案解析:治疗便秘的主穴,除天枢外,还有支沟、大肠俞、上巨虚。

3.D

答案解析:大便艰涩,腹部拘急冷痛,畏寒喜暖,小便清长,舌淡苔白,脉沉迟者为冷秘。配神阙、关元。

细目十九胃痛

要点一胃痛的辨证要点

胃痛与寒邪客胃、伙食伤胃、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。胃痛的病位在胃,与肝、脾也有关。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,使胃气失和、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。

胃痛以实证多见,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。主症实证病势较急,痛势较剧,痛处拒按,食后痛增;虚证病势较缓,痛势较轻,痛处喜按,空腹痛甚。若见胃痛暴作,恶寒喜暖,口不渴,或喜热饮,舌淡苔薄白,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;胃脘胀满疼痛,嗳腐吞酸,或呕吐不消化食物,吐后或矢气后痛减,苔厚腻,脉滑者为饮食伤胃;胃脘胀痛,痛连两胁,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,嗳气泛酸,喜太息,苔薄白,脉弦者为肝气犯胃;胃痛如刺,痛有定处,或有呕血便黑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涩者为瘀血停胃。胃脘隐痛喜暖,泛吐清水,神疲肢倦,手足不温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;胃脘灼热隐痛,似饥而不欲食,口燥咽干,大便千结,舌红少津,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。

要点二胃痛的治法

和胃止痛。取胃的募穴、下合穴为主。

要点三胃痛的选穴

主穴:中脘、足三里、内关。

配穴:寒邪客胃配胃俞;饮食伤胃配梁门、下脘;肝气犯胃配期门、太冲;瘀血停胃配膈俞、三阴交。脾胃虚寒配关元、脾俞、胃俞;胃阴不足配胃俞、三阴交、内庭。

方义:本病病位在胃,局部近取胃之募穴中脘,循经远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,远近相配,疏调胃腑气机,和胃止痛。内关为八脉交会穴,宽胸解郁,行气止痛。

要点四胃痛的治疗操作

1.基本刺灸方法

根据虚实证候进行相应毫针补泻,寒邪客胃、脾胃虛寒者宜加用灸法。疼痛发作时可适当加强刺激,持续运针1-3分钟,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转为主,中等刺激。

2.其他治疗

(1)耳针法:选胃、十二指肠、肝、脾、神门、交感。疼痛剧烈时毫针刺以强刺激,双耳并用;痛缓时宜轻刺激,或用揿针埋藏、压丸法,两耳交替。

(2)穴位注射法:选足三里、胃俞、脾俞、肝俞。每次2穴或一侧穴位,交替进行。药用复方当归或丹参注射液,每穴注入2-3mL,隔日1次。适用于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所致的胃痛。

细目二十泄泻

要点一泄泻的辨证要点

外感风寒湿热及饮食、起居、情志失宜等均可引起泄泻。病位在肠,与脾关系最为密切,也与胃、肝、肾有关。各种外邪及内伤因素均可导致脾虚湿盛,肠道传化失常,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,脾失健运是病机关键。急性泄泻以实证为多见,慢性泄泻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为多见。

1.急性泄泻

主症发病势急,病程短,泄泻次数多,多属实证。若大便清稀或如水样,腹痛肠鸣,身寒喜温,苔白滑,脉濡缓者为寒湿内盛;泻下急迫,或泻而不爽,*褐臭秽,肛门灼热,舌红,苔*腻,脉濡数者为肠腑湿热;泻下恶臭,腹痛肠鸣,泻后痛减,嗳腐吞酸,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,舌苔垢浊或厚腻,脉滑者为食滞肠胃。

2.慢性泄泻

主症发病势缓,病程较长,便泻次数较少,呈间歇性发作,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。若大便时漕时泻,迁延反复,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,面*神疲,舌淡苔白,脉细弱者为脾气虚弱;黎明前脐腹作痛,肠鸣即泻,完谷不化,泻后则安,腹部喜暖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者为肾阳虚衰;泄泻肠鸣,腹痛攻窜,矢气频作,胸胁胀闷,嗳气食少,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,舌淡,脉弦者为肝气乘脾。

要点二泄泻的治法

1.急性泄泻

除湿导滞,通调腑气。取足阳明、足太阴经穴为主。

2.慢性泄泻

健脾温肾,固本止泻。取任脉、足阳明、足太阴经穴为主。

要点三泄泻的选穴

1.急性泄泻

主穴:天枢、上巨虚、阴陵泉、水分。

配穴:寒湿内盛配神阙;肠腑湿热配内庭、曲池;食滞肠胃配中脘。泻下脓血配曲池、三阴交、内庭。

方义:天枢为大肠募穴,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,调理肠腑而止泻;阴陵泉可健脾化湿;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。

2.慢性泄泻

主穴:神阙、天枢、足三里、公孙。

配穴:脾气虚弱配脾俞、太白;肾阳虚衰配肾俞、关元;肝气乘脾配肝俞、太冲。久泻虚陷者配百会。

方义:灸神阙可温补元阳,固本止泻;天枢属胃经穴,又为大肠募穴,能调理肠胃气机;足三里、公孙能调理脾胃,健脾化湿止泻。

要点四泄泻的治疗操作

1.基本刺灸方法

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,其他腧穴常规针刺;寒湿及脾虚、肾虚证针灸并用(肾阳虚衰者可用隔附子饼灸)。

2.其他治疗

(1)穴位注射法:取天枢、上巨虚或足三里。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,每穴0.5~1.0mL。

(2)穴位贴敷法:取神阙穴。用五倍子、五味子、肉豆蔻研细末各等量混合,食醋调成膏状敷脐,每日1次。适用于慢性腹泻。

(3)耳针法:取大肠、脾、交感,毫针刺或用埋针法、压丸法。

细目二十一便秘

要点一便秘的辨证要点

便秘多与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、劳倦体虚、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。病位在肠,与脾、胃、肺、肝、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。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,使肠腑继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,均可导致便秘。

主症大便秘结不通,排便艰涩难解。若见大便干结,腹胀腹痛,口干口臭,小便短赤,舌红,苔*燥,脉滑数者为热秘;欲便不得,或便而不爽,腹中胀痛,胸胁痞满,舌苔薄腻,脉弦者为气秘;大便艰涩,腹部拘急冷痛,畏寒喜暖,小便清长,舌淡苔白,脉沉迟者为冷秘;虽有便意,但排出不畅,便质不干硬,临厕努挣乏力,舌淡苔薄,脉细弱者为虚秘。

要点二便秘的治法

理肠通便。取大肠的背俞穴、募穴及下合穴为主。

要点三便秘的选穴

主穴:天枢、大肠俞、上巨虚、支沟。

配穴:热秘配合谷、曲池;气秘配太冲、中脘;冷秘配神阙、关元;虚秘配足三里、脾俞、气海,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、太溪。

方义:近取大肠募穴天枢与大肠俞同用为俞募配穴,远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,“合治内腑”,三穴同用通调大肠腑气,理肠通便;支沟宣通三焦,行气导滞,为通便之经验效穴。

要点四便秘的治疗操作

1.基本刺灸方法

毫针实泻虚补。冷秘、虚秘宜配合灸法。

2.其他治疗

(1)耳针法:取大肠、直肠、三焦、腹、交感、皮质下。毫针针刺,或埋针法、压丸法。

(2)穴位注射法:取天枢、大肠俞、上巨虚、足三里。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,每穴0.5~1.0mL。

编辑:蓟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针灸学胃痛便秘泄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