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北京青春痘医院的咨询电话是什么 http://m.39.net/disease/a_8583173.html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,承载着全身的重量,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,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。中医认为,脚,行气血,联脏腑、通内外,不同的部位分别投射着五脏六腑。所以脚又被称作是“第二心脏”。中医早就有“上病取下,百病治足”之说,即全身许多疾病可以从足而治愈。下面介绍几种通过按揉脚就可调理身体的方法:
01.
眼干——揉大脚趾
中医认为,“肝主目,肝开窍于目”,也就是说,肝是主管眼睛的,肝提供的血液及其阴津物质,源源不断地上输于目,才使目得以濡养。如果肝不好,那么血液及其阴津就不能濡养目,眼睛得不到滋养,自然会感觉到干涩,甚至是疼痛。因为肝经起于大脚趾,所以,经常刺激大脚趾可以加强肝经的气血,从而滋养眼睛,缓解不适症状。
02.
助降血压——转脚腕
俗话说,“人老脚先衰,养生先养脚”。可以说,从脚腕到脚底,是保健养生的一个“重镇要区”。而对老人来说,经常转动脚腕,有助于抗衰老、降血压。每天早晚各做1次,一般每次左右各转下,有高血压的人,一般有踝部发硬的症状,转动踝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长期坚持,有很好保健作用。
03.
消化不良——扳扳脚趾
人的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上的穴位与肠胃有关,按摩二、三脚趾趾缝间的内庭穴,可达到健胃的目的。消化不良,有口臭、便秘的患者,最好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,以达到泻胃火的目的;对于脾胃虚弱、腹泻、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后胃痛加重的患者,可逆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。
04.
止咳——按小脚背
宝宝咳嗽的时候,家长可以抱着小脚丫给揉揉,尤其是脚背,这对那些风热咳嗽并伴有扁桃体炎的患儿,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。找到宝宝脚背上大拇趾根部两侧的部位,这就是扁桃腺的反射区。只要扁桃体发炎时,这个部位一按就会很疼,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。左、右大脚趾都要按摩,一只脚趾按摩5分钟。之后及时给孩子多喝温开水,或者放了一点盐的淡淡盐开水,孩子咽喉肿痛的现象就会明显减轻。
05.
抗衰老——常抬双脚
抬高双脚也是锻炼足部的有效方法,只要每天坚持高架双脚2~3次,每次5~10分钟,就会使腿部的肌肉得到放松,心肺的氧气供应和血液回流得到加强,不仅对大脑和心脏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,还具有抗衰老作用。
06.
健脑养肾——挠脚心
人们进入中年以后,多数人的思维会比以前迟钝,记忆力也会不同程度地降低,很难长时间全神贯注于某一项工作,这是脑衰老的一种表现。要维持大脑年轻,可以搓擦足心,擦至局部发热为止。在按揉脚心后,还可以配合点按位涌泉穴,可使人精力旺盛,体质增强,防病能力增强,对防治中老年常见的腰腿酸软、失眠多梦、神经衰弱等疾病很有帮助。
07.
肾气不足——抬脚跟
脚心有个很重要的穴位叫涌泉穴,属于肾经。气血从这个穴位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涌出来,然后沿着经络滋养全身。抬抬脚跟不但能按摩到这个穴位,还能拉伸脚底的肾经,起到刺激肾经的效果。老人家肾气不足的时候容易精神萎靡,老是睡不醒,睡得再多还是精神不好,动一动就心慌、心跳得厉害。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提提脚跟,每天练习几次,每次几分钟,就把肾气提起来了。当然,下午五点左右的时候,肾经的气血最旺盛,这会抬脚跟效果最好。
08.
静脉曲张——踮脚走
踮脚运动,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足部锻炼法。有研究认为,踮脚运动产生的双侧小腿后部肌肉收缩压挤出的血量,与心脏每搏的排出量大体相当。长期进行这项运动,能解除久站、久坐后的机体疲劳、下肢酸胀和因下肢血液回流不畅而引起的静脉曲张。每天坚持2~3次,每次5~10分钟。
上病取下,百病治足,这是中医早就有的说法。
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,的确可以从足部来调节,经络系统及足部反射区是“上病取下,百病治足”的理论依据。
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日常会遇到的小毛病,通过刺激脚部就可以缓解,一起来看看吧~
1.眼干——揉大脚趾
肝开窍于目,主藏血,在液为泪。由此可以看出肝与目的关系非常密切,因而肝的功能正常与否,即从目反映出来。
通俗的说就是:如果肝不好,那么眼睛得不到滋养,所以眼睛有问题,要从肝经治疗。肝经起于大脚趾的大敦穴,具有调肝理气、清热利湿、理血调经的作用。
所以,如果我们觉得眼睛干涩,视物不清,就可以刺激大脚趾来启动肝的疏泄及藏血功能,加强肝经的气血,濡养眼睛。
肝受血能视,足受血能行。长此以往揉足大脚趾,可以调畅全身气机,推动血和津液运行,调节全身血量,维持眼睛的血液供应,从根本上缓解眼干症状。
2.咳嗽、咽痛——按脚背
足背部远端是下肢经脉“荥穴”分布的位置,如抱着小脚丫给揉揉,尤其是脚背,这对风热咳嗽并伴有扁桃体炎的很有好处。
在自己用手掌按揉足趾、足背同时,反向刺激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,具有清肺热、利咽之功,滋肺阴、凉血止咳之效,为治疗咽喉疼痛,咳嗽少痰之要穴。
左、右手鱼际及脚趾、脚背都要按揉,一只脚趾按摩5分钟。特别对喉咙疼痛不舒效果最好。
3.老人转脚腕——帮助降压
脚踝周围分布着肝、胆、脾、胃、肾、膀胱经的多个重要穴位,即五输穴中的输穴、经穴及原穴,为脏腑经脉之气血转输、运送、汇集壮大的通道。
长期血压高的人,一般有踝部发硬的症状,转动踝部,刺激下肢经络的输、经、原穴,可以健脾化痰、滋阴降火、舒经活血功能,调节全身血液循环,控制血压。
特别是对老人来说,经常转动脚腕子,能增强体质,抗衰老、降血压。每天早晚各做1次,一般每次左右各转下,做到脚部发热为佳。
4.消化不良——扳脚趾
消化不良,有口臭、便秘、腹泻、胃痛的患者应该经常扳扳脚趾。
因为,足背跖趾关节附近是下肢经脉“荥穴”分布的位置,“荥穴”能治热证、火证,具有清热、泻火、止血、镇痛、滋阴、养胃的作用。
经常顺时针板摇脚趾可以达到舒肝理气、健脾和胃、清热除湿的目的。
如果你是阴虚有热、或脾胃虚弱引起上述症状,也可以治疗,但需逆时针方向板摇脚趾,能温阳运脾、滋阴养胃。
5.静脉曲张——踮脚走
踮脚走包括脚尖走和脚跟走。每天坚持走2~3次,走40~50步,交换脚尖、脚跟走,每次5~10分钟;也可以做原地踮脚运动。
长期进行这项运动,能够有效缓解静脉曲张,特别针对久坐、久站所导致的这种情况很有用。
踮脚运动不仅能增加心跳,使心率保持在每分钟次左右,让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,有益人的心脏、心血管健康;
还能锻炼小腿肌肉和脚踝,防止静脉曲张,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。最重要的是,它可以避免损伤膝盖,这对膝盖有问题的老年人来说,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方法。
6.睡觉流口水——推揉脚拇趾内侧
足拇趾前内侧是脾经经脉原气所出的根本。推揉脚拇趾内侧具有健脾益气、和胃化痰、宁心安神作用,促进脾的运化功能。
长时间反复的推揉,健旺脾的运化水液功能,防止、消除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。
另外,脾经的功能强大了,增强升清的控制能力,就能使涎液上行于口,但不溢出口外,达到保护口腔黏膜,润泽口腔的作用。
7.抗衰老——常抬双脚
都说老年人不能躺,一躺下这人气就没了。确实是这样,腿部肌肉如果能够得到锻炼,能够加速血液回流,促进心、肺、大脑的功能。
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近百岁,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精气神十足,据她本人透露:坚持每天脱掉鞋子,把双脚高高举起几分钟是她每天都要做的。
8.肾气不足——揉脚心
腰腿酸软、失眠多梦、神经衰弱这些基本都是人到中年后的常见情况,这既是大脑衰老的一种表现,也是肾气衰微所导致的。
脚底心是肾经经脉原气所出的根本。搓揉脚底心能滋阴益肾、平肝熄风、开窍醒神。
经过反复搓揉,提起肾中精气,以滋养、濡润人体脏腑组织,温煦、推动脏腑功能,上述的这些毛病自然解决。下午五点左右肾经气最旺,此时搓揉会事半功倍。
温馨提示:寒从脚下起,病从脚底除。每天抽出10分钟,根据您的需要按摩、运动脚部,相当于分别给全身各脏腑吃补药!
坚持一个月,会觉得神清气爽,正所谓“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功补”。
博方堂简介:
博方堂中医门诊部
博方堂名称源自于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·原序》中所言的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,意在传承前人之智慧,采集各家之所长,融会贯通服务大众。
“方”是中医精妙汇聚的外在体现,医家的经验与成果都以“药方”的方式流传后世。“方”还有有形和无形的不同,除了有形的处方作为载体外,它更体现了中医人对人体和世界观的哲学思想,是中医关于健康的解决之道。
堂为融汇一堂,服务大众。公司坚持以中医之道积极干预现代人的生活起居,传播践行中医健康的养生文化,采取私人定制化的养生方式,治未病、调慢疾,控恶疾,增强人体的自身免疫力。在业内率先倡导并推行“多维辨证”、“保健处方”"顺时调养"等创新性中医服务,为全球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。
下设博方堂中医馆、博方堂调理馆、调理有方养生馆三大品牌。
行便民之道、开靠谱医馆、做最美医生。
博方堂∣一个有逼格的养生馆长按,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