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痛病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一个人开始逆袭,是从这点开始的 [复制链接]

1#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上周公司举行年会。  我们全体小伙伴西装革履,精神焕发,就为了等候一个盛大的典礼——发年终奖。  我们公司不喜欢套路,什么都是透明化,每个人年终奖的数字也是直接公布。  我打着自己的小算盘:来公司半年,虽文章写得很烂,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三千块应该有吧......  可听到领导报大家年终奖金额时,我顿感不悦。  什么,我特么倒数第二?  高涨的情绪瞬间划入冰点。  心情超级郁闷。  但我又立马发现了问题。我为什么要难过?我领取的年终奖是四千二,已超出了预期啊。  再说我写作水平这么差,一没在钱某某里写过爆文,二文章阅读量又低,能奖励大半个月工资,老板算是够意思了。  是的,我潜意识里又通过“对比”,来作为衡量成功的尺度。  每当获得一种回报,或者能力,我们总是喜欢通过比较,来衡量它的高度。  比如你已月薪过万,但你却仍可能会因为同事们月薪过2万,而怏怏不乐。  这种价值衡量下,即使你手里握着的是金子,也可能因为对方是钻石,而看不到自己手中的珍贵。  其实从小到大,我们都被灌输以“对比”,来体现价值和意义。  读书时,大家都有句耳熟能详的话: 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。  恋爱后,你也可能会说:  别人家的男朋友从来没让我失望过。  小到买件衣服,大到社会地位,恋爱婚姻,我们极易陷入这个巨坑——比较。  为什么说是巨坑?  因为对比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,相反,那是我们诸多痛苦的根源。  这个巨坑,会使我们一直陷在情绪的乒乓球游戏里,不断重复着骄满和破碎,虚荣和自卑。  就在上个月,我拥有了人生的第一辆车,一辆6万块落地的乞丐车。  原因就不多解释——穷 。  在回江西老家上牌时,我的心灵受到了来自潜意识对比的巨大冲击,起起落落,动荡不得自在。  在那个落破的小村庄,我先是遇到儿时的玩伴。  听到故友的一两句抬捧后,我心里滋生出隐隐的骄满——因为他没有车。  可等我把车开到家之后,一股难以言明的自卑情绪,瞬间将我吞没。  因为我听到了邻居的闲言碎语:  呀,这车居然只要6万,怎么感觉跟我儿子三十几万车差不多呢。  因为我看到旁边的车上,挂着令我感到不适的汽车标志——奔驰。  那时内心不够强大的我,成为了这种情绪的奴隶。  这种情绪就是:比赢了,是虚荣;比输了,是自卑,是焦灼。  是的,怎么都不讨好。  林清玄也说,人生最大的缺憾,就是和别人比较。  和高人比较,使我们自卑;和俗人比较,使我们下流;和下人比较,使我们骄傲。  也就是说,在“比较”这场战争里,没有人是赢家。  不过凡事都要留心矫枉过正。  克服潜意识的对比心理,并非就是让我们陷入全能自恋的状态,完全看不见别人的成长和进步。  我把是否应该通过“对比”,来评价自我,做了这样一个划分。  当你的潜能没有被充分运用,或人生重心脱离了正常轨道时,对比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衡量办法。  比如我主编。  她之所以当初敢放弃铁饭碗,是因为她看到了自由写作者的前景。同时,她再对比下身边已经体制化的同事和领白癜风初期的图片导。她知道,她的潜能还可以继续延伸,她完全可以活出更自由的人生。  这种对比,是人生迷雾里的一个指南。  不思进取的浪子,认知受限的青年,都可以通过这个指南,去思考如何打破僵局。  但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候,我们都不需要用对比,来衡量自己。  就像《快行动,慢思考》写的,对比,是不止疲倦的,也是令人疲倦的,但对大多数人而言,它就是一个陷阱。  放弃对比,那用什么自我衡量呢?  自我潜能的发挥。  想必大家都听过尼克胡哲。  一个没有四肢的生命。  他从呱呱坠地那一刻,便无手无脚,活像一个鸡腿。  因此,他在学校里常受尽嘲笑。有人叫他怪物,有人称他为“鸡腿”。  尼克也曾几度自杀未遂。 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孩子终将无为一生,但在若干年后的同学聚会上,他却成了最令人瞩目的佼佼者。  别人问:  尼克,你当初不自卑吗?  尼克说:  当然,跟班里任何一个同学比我都会自卑,所以我就干脆放弃这种对比。  那是什么激励着你?  自我潜能的挖掘。就像我虽然不能奔跑,但能学会快步走路,也是可以自我骄傲的事。  自我潜能不是常见名词,大家可能听得有点懵。  其实,自我潜能=天赋+目标。  所以我们第一步,要认识天赋。  认识天赋,也就是认识你在某个领域的潜能值有多大。  当年,张爱玲7岁就能写作,10岁时,就写出了《我的天才梦》;20岁时,就已名震中国文坛。  当你能用50%的精力,做出80%的成绩,那说明在这方面上,你天赋异人。  若你花费50%的精力,只能做出40%成绩,则需要认清目前的局限。  第二步,认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识自己的天赋之后,树立可实现的目标。  你需要在现实和天赋之间,找到一个平衡点。  比如尼克不可能给自己设立目标,要成为世界游泳冠*。  他认清自己没有手脚的局限后,会给自己设很低的门槛。  比如像正常人一样走路,洗澡,游泳。  完成目标后,他会自我激励,找下一个平衡点,继续下一个突破。  最后,这个可怕的“疯子”,居然敢下海冲浪。  这是自我潜能的挖掘。  第三步,认识自己得在天赋上,不断超越自己的目标。  这也是一个和自我较量的过程。  用这种方式来衡量人生,不管是你走向繁华,还是归为平淡,你都能获得内心的平和和肯定。  其实,人不怕暂时平庸。  怕的是人偏要和别人比短板。  一个智商平平的学生,若硬是非得拿尖子生的成绩来定义自己价值,那他注定是痛苦的。  我这样出自底层的人,非得跟人家富二代比炫车,那自然死要面子活受罪。  每个人的对比对象,都不应该是他者,而是自我潜能。  智商平平的学生,尽全力后,他成绩能达到中等水平,那就是可喜的。  我出身卑微,能在二十出头时,凭自己努力买了车,这就谈不上丢脸——尽管这车真的很廉价。  所以,只要你在某个领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了,并获得相应回报,那么,即使你排名落后,即使你比不上同事,你依然可以告诉自己:我很棒!  赛斯托如是说,当我们能在自己的潜能里延展、冒险和生存时,对比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。  因为我们的潜能,足以超越利用他人来评价自己的需要。  做到这一点,内心的平和便会不期而遇。  忽视这一点,人生就成了一个钟摆,不断地在自卑和自负之间摆荡。  实录:我的网红朋友跳楼自杀了  每一个怨妇,都独自哭过1000个长夜  又一个13岁少年杀死父母:低龄重罪频发,真的只是教育问题吗?  90后没有性生活  亲爱的,你置顶/星标我了吗?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